时间
更多
文章
  • 文章
  • 产品
  • 商铺
  • 论坛
  • 视频
搜索
首页 >> 教育 >>品牌学校 >> 第一届全国交通软科学研讨会在长安大学举行
新闻
更多
详细内容

第一届全国交通软科学研讨会在长安大学举行

时间:2021-11-25     【转载】   来自:长安大学

d9dcf3d8b7079fc141ea2cae7f171147.png

第一届全国交通软科学研讨会在长安大学开幕。

11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交通软科学研讨会在长安大学南校区学术交流中心报告厅开幕。此次会议由人民交通出版社、中国公路学会交通史志与文化工作委员会、长安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会议线上线下同步进行。来自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苏州大学、长安大学以及湖南、山东、陕西等全国20多个省交通运输厅、交通运输科研院所专家、学者数百人围绕“面向交通强国的交通软科学”大会主题作报告。

长安大学副校长贺拴海代表学校致辞,对与会者的到来表示欢迎。贺拴海指出,“十四五”期间,交通行业迎来新发展,但是同时也触发了城市人口膨胀带来的日益庞大的混合交通流等一系列交通“软科学”新问题,迫切需要学界业界加以解决,而长安大学在交通运输学科具有很强的优势,也是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在“新工科”和“新文科”建设和改革中,逐渐形成了“交通软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学科融合创新研究,希望借本次软科学研讨会,为国家建设交通强国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公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文杰、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韩敏致辞,表达了对交通软科学研究事业关心和支持。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公路学会交通史志与文化工作委员会秘书长韩亚楠宣读了“首届交通史志与文化读物”优秀成果获奖作品,获奖代表、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刘杰发表了获奖感言。开幕式由长安大学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袁长伟主持。

在主旨报告环节,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长安大学特聘教授周伟作《“双碳”目标下的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挑战与机遇》主旨报告。他指出,交通运输行业是资源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户”,当前的挑战是推进交通低碳绿色转型和实现交通发展与碳排放增加的“脱钩”。他从结构优化、管理提升和技术进步三方面分析了推进交通运输低碳转型的途径,最后提出转型带来的政策、产业和投资三个重大机遇。

人民交通出版传媒管理公司董事、党委委员谭鸿作题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背景下的交通文化与繁荣》的报告。他谈到,交通文化是一条“苦路子”,是为他人作“嫁衣”,交通文化的传承要耐住寂寞。

陕西公路隧道博物馆馆长李晓明在《交通文化建设的内容与路径》报告中谈及,为什么要重视交通文化的研究和建设,他指出文化决定了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式、交通基础设施的品质和交通运输服务的成效与评价。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文宏作了题为《间断均衡框架与中国交通治理政策的演进逻辑》的报告,他通过对于兰州市出租车管理案例的分析,指出了间断均衡框架对于理解中国交通治理政策演进逻辑的重要意义,而中国的现实经验又能够不断丰富这一源自于西方的理论框架。文宏进而指出影响中国交通公共管理政策的若干维度,包括价值取向、领导偏好以及民众反映三个方面。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马亮作了题为《政策信念与城市交通治理》的报告,他指出中国各地的交通管理模式存在差异性,而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成因在于“政策信念”,包括人性假设、价值取向与绩效标准、优先次序和政策偏好四个要素。未来的交通智能发展仍然离不开政治家对于政策的认知和判断,体现着各级干部的智慧和行政艺术。

同济大学教授刘淑妍作了题为《破解共享经济时代的合作治理危机》的报告,她指出,政府规制是目前共享单车治理中扮演核心主导角色,自我规制是规制对象对自身施加命令和结果的规制。在规制政策内容制定的过程中,要通过设立制度化的参与程序机制替代指向不太明确的公众参与”表诉,以此保障各方主体表达观点和利益诉求的权利,从而形成协商的制政策制定过程。

长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刘兰剑作了题为《基于应急管理的交通基础设施韧性研究:缘起、发展与未来》的报告,他谈到未来应进一步关注交通韧性中的社会和人为因素,增强我国交通系统的抗冲击能力,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损害,从源头上破解交通应急管理的风险。

在分会场研讨环节,与会嘉宾围绕交通应急管理、绿色交通、交通法律法规、交通文化、交通遗产保护和交通新闻传播”主题开展了深入研讨。在学术期刊论坛环节,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公共管理学报》主编米加宁,《软科学》编辑部副研究员秦颖,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甘肃行政学院学报》学术指导罗梁波,以及民交通出版社文创中心主任、《交通节能与环保》副主编邵江分别就交通软科学相关的研究在本期刊上的选题和发表情况作了发言。

第一届全国交通软科学论坛搭建了该领域专家学者的交流平台,与会嘉宾集思广益,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交通领域的软科学问题,为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加快交通强国的建设步伐提供了高水平的智力支持。

世闻網版权与免责声明
更多

    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世闻網(www.swqqw.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世闻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闻網www.swqqw.com)”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电话:029-81629067

seo seo